張福運,男,1968年9月出生,山東成武人。南京大學歷史學碩士、博士,中國石油大學(華東)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,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方向博士生導師,山東省首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學術帶頭人。先后從事抗日戰爭史、民國社會政治史、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,在《近代史研究》、《抗日戰爭研究》、《中國經濟史研究》、《民國檔案》、《民國研究》、《中國農史》、《江海學刊》、《歷史教學》、《東南學術》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,出版專著2部,完成教育部和省社科規劃課題3項。
在CSSCI來源期刊/輯刊發表的論文:
1.《新中國初期中央—地方關系的張力與彈性——婚姻制度變革的視角》,《東南學術》2019年第5期。
2.《廢科舉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》,《社會科學輯刊》2018年第5期。
3.《近代中國工業化進程中鄉村社會的利益實現》,《民國研究》2017年第2期。
4.《“孤島”時期上海勞資關系中的民族主義》,《近代史研究》2016年第2期。
5.《對中國近代史上革命與改良的再認識》,《歷史教學》2014年第10期。
6.《國家政權建設下鄉村的權力和秩序》,《民國檔案》2014年第3期。
7.《新聞背后的故事——1933年賈汪礦區糾紛案表達文本的解讀》,《中國農史》2014年第5期。
8.《“道義—理性”背后的社會邏輯》,《民國研究》2014年第2期。
9.《國家權力全面擴張下縣級政府的行政實踐——1930年代賈汪礦區沖突與控制》,《民國研究》2013年第2期,CSSCI來源期刊。
10.《地權沖突與秩序重建——清代“湖團”案研究》,《江西財經大學學報》2012年第2期。
10.《關于改革動力的回顧與思考》,《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》2010年第9期,CSSCI來源輯刊。
11.《如何評判淪陷時期的南京民間社會:“抗爭”與“灰色地帶”以外的視角》,《抗日戰爭研究》2011年第1期。
12.《場區經濟利益沖突的表達與實踐》,《中國經濟史研究》2008年第2期。
13.《教育甄審:戰后國民政府權威式微與收復區民心淪喪的起點》,《江海學刊》2007年第5期。
14.《戰后收服區高校接收:干預與維護力量的對抗》,《民國檔案》2006年第1期。
15.《意識共同體與土客沖突——晚清湖團案再詮釋》,《中國農史》2007年第2期。
16.《家族企業組織管理模式及演進路徑分析》,《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》2005年第2期。
17.《西漢吳楚七國之亂原因辨析》,《人文雜志》2003年第5期,CSSCI來源期刊。
18.《建立合理的補償機制:保障人民群眾利益的重要措施》,《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》2003年第6期。
19.《1927-1937年南京錢莊業的興衰》,《民國檔案》2000年第1期。
20.《五四以來中國服飾的演變》,《新華文摘》1999年第12期。